产品展示
- 发布日期:2024-11-04 04:33 点击次数:112
千禧艺术收藏发布,所展示为元青花标本,早年收藏,来源出土标本。供参考研究用。
元青花真伪鉴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,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,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鉴定要点:
1. 纹饰特征:
- 大花大叶,花朵不填满色,外部有明显空白边线;叶形多呈葫芦状或有一至五个尖瓣。变形莲瓣边饰,有的为一组,有的画二组,构成上下对应的仰、覆莲瓣纹装饰。元青花缠枝莲叶,入明后呈并拢(共边)型,这种绘法贯穿于明清两代。
- 蕉叶纹多数作分开状,叶与叶之间留有空隙,少量为并拢型或叶与叶呈重叠状。元代蕉叶的主脉以浓笔的粗线条表示,入明后蕉叶主脉均留白、呈中空型,与元代主脉的粗实线条有明显区别。明初以重叠状多见,偶见有分开的,宣德以后几乎不见有分开的,都为拼拢重叠状。
- 如意云头纹的云头与两云脚相交之尖头,指向呈前后相背形态。而洪武如意云的头与脚的尖头指向均方向一致,并沿袭至永宣。成化起,如意云头的两尖头既有朝向一致的,亦有相背的。
- 回纹边饰由互不相连的单体回纹组成,有的呈规矩的方形,有的为变形回纹,有的为减笔式回纹。元时回纹单体互不相连,明洪武时回纹边饰由一正一反两方相连形式排列组成,明永乐以两方连为主,同时又出现一笔环连式的回纹边饰。
2. 釉色特征:
- 早期釉面莹润透亮,微带淡青色,瓶、罐类釉面亚光居多;至正中期釉色白中泛青,光洁滋润;晚期则较白,称卵白釉,这是含铁比例不同所致。
- 元青花瓷早期釉料的结构由宋代的石灰釉变为长石釉,使胎和釉之间的成分差距缩小,在高温还原气氛下,胎与釉能相互构成良好的整体,同时釉层中的气泡也增加了。釉色以白中闪青者居多,莹润透亮,有的釉层会出现厚薄不均的现象,厚的地方呈鸭蛋青色,有的釉色含青显淡牙黄色。
- 元末青花瓷的青白釉是影青釉的衍生物,釉面泛灰或泛黄,釉层光泽较强,或为亚光。用高倍放大镜观察,在密布的雾状大小气泡中无中等气泡过渡。元期青花瓷施青白釉,胎骨表面上能看到细密的皮壳层,釉面不光滑,用手握摸有凹凸不平感。器身胎釉微闪青蓝,温润中略显淡蓝,除足圈显水绿色外,器身胎釉往往显出淡牙黄色,有时显出乳浊白色,其显色会随空气湿度、温度的变化而微显不同。元期釉下青花上无气泡,温度偏高时胎釉显干,但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,釉面的显色似有活性之感。
3. 胎土特征:
- 制作元青花瓷胎使用的是元代时景德镇附近麻仓山产的麻仓土,烧制后晶莹剔透,温润柔和,摸起来有润滑感,和现代的高岭土有区别。麻仓土在元代时非常珍贵,专供皇室使用。元青花胎体洁白且硬,在同体积下比仿品显轻,外表是一种大概的平整、手工态的平整(达不到现代印坯法平整度,有的表面略微有棱感),而且显厚实;器壁厚,杂质较多,胎上会有褐色小点。由于当时的窑口可能不唯一,土质也会有不同,导致发色不尽相同,品质好的为纯白,次者会泛黄。
4. 其他特征:
- 元青花发色浓艳,青料调制不纯,矿物质含量比例不等,洇散效果有异,或如点点繁星,或呈放射状,或浓墨重笔构成青料积斑(又称铁锈斑),下凹吃胎比较严重,有立体感。
- 纹饰多有留白,这和乾隆时期的纹饰有鲜明对比。
- 元人粗犷豪放,器型多为厚重大器,但也有精巧的小件器物。碗盘之类生活用具底足中心有乳钉状突起。
- 琢器底部均露胎砂底,呈现金属斑点或不等的宽旋痕,多数底足和缩釉处呈现火石红,多数器物有接胎痕迹。
需要注意的是,鉴定元青花的真伪需要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,现代仿制品的技术也在不断提高,可能会出现一些高仿品能够模仿部分特征。因此,在进行鉴定时,最好由专业的文物鉴定专家或资深的收藏者进行,同时要结合多个鉴定要点进行综合判断,避免仅凭单一特征就轻易下结论。此外,还可以参考相关的历史文献、考古资料以及与已知的真品进行对比分析。如果对某件瓷器的真伪存在疑问,建议寻求专业机构或专家的意见。
另外,文物市场存在复杂性和风险性,在进行收藏或交易时要谨慎,遵守相关法律法规,避免购买到非法来源的文物或遭受欺诈。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,对于珍贵的文物,我们更应该以尊重和保护的态度去对待。